中文  |  EN
学院新闻
当前位置: 红世一足666814 >> 学院资讯 >> 学院新闻 >> 正文
【山大日记】第二次青藏公路冻土科学考察参加者 葛峻恺
发布时间:2024年09月13日 09:31    作者:    点击:[]

 

 

唐古拉山,蒙语的意思是“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”。六月雪、七月冰、八月封山九月冬,一年四季刮大风。在济南还在夏季时,怀揣着学校对青藏公路冻土科考的期待和使命,我们一行四人奔赴青藏高原开展冻土科学考察。这次科考的核心任务,便是在海拔4700米至5300米的唐古拉山脉进行多年冻土探测研究。

 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贺信中提出要求:聚焦水、生态、人类活动,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、灾害风险、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,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、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,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。嘱托牢记心间,脚步从未停歇。如果说第一次青藏冻土考察是一次“摸家底”的发现之旅,第二次青藏公路冻土科学考察科考则是面向具体工程实际去“看问题、找规律、寻对策”的探索之路。

高原冻土是怎样分布的?近年来青藏高原冻土生态保护得如何?修建公路对冻土生态有什么影响?如何在工程中保护冻土?这些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。

青藏高原的天气变化无常,几小时内可能经历十余种不同的天气。有时我们刚装好仪器,大雨就倾盆而下,不得不冒雨撤收。在海拔5100多米的唐荣藏占村,我们背负着沉重的设备行进,心跳飙升到每分钟160次以上,喘息声在耳边回荡。有意思的是,科学仪器也会在高原上“罢工”,即使是我们事先调试好的设备也不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故障。有一次,刚调试好出现故障的仪器即将开始采集数据,当地向导却告知我们,此地傍晚藏棕熊经常出没。无奈之下,我们只得放弃采集,拆掉仪器撤离。 

在雪山草地中寻找探测点位,在寒风骤雨中稳住仪器,从泥泞中解救陷车……高原科考的每一天都充满了“不确定性”。不过当看到探地雷达传回的冻土数据如此清晰、精确,我心里不禁一阵激动,感觉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。这些数据不仅验证了我们的猜测,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在这片群山环绕的高原之巅,山大师生用自己的脚步,丈量了寒冷与风雪,探索了自然与科学。 

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进行实验研究时,藏狐、旱獭、野牦牛、野驴、鼠兔等野生动物经常会光顾我们的实验场地,仿佛是充满好奇的观众。这些“小可爱”的出现让我们既兴奋又担忧,担心它们会破坏实验装置。尽管心里不舍,但为了实验顺利进行,我们不得不“忍痛”将它们驱逐。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无人区,每一步的前行都是在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。山不会主动向我们走来,但我们会坚定地向每一座山峰迈进!

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,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,这也使我更加明确了生命的价值。长江从唐古拉山发源时,只不过是一股股的涓涓细流,却能够汇集江海。我也愿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,汇聚青春力量,勇挑时代重担,在不断成长中找到人生的答案。 

那天,当我站在唐古拉山口,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54年:筑路工人们迎着风雪冰雹,吃着加盐的面疙瘩,住在冰窖般的帐篷里。为了在大雪前打通道路,他们争先恐后地在山顶最高处施工,那一声声“加油,战胜唐古拉!”仿佛仍在耳畔回响。

如今,美丽的拉萨河畔,公路纪念碑矗立,在南山蓬勃的青草绿树映衬下显得巍峨、庄严。石碑背面篇首上书:中央授命解放西藏,修筑川藏、青藏公路。巍巍高原,两路贯通。北京拉萨,紧密相连。兄弟情谊,亲密无间。全藏公路四通八达,经济文化繁盛,城乡面貌改观。藏汉同胞,歌舞翩跹,颂之为“彩虹”,誉之为“金桥”。新西藏前程似锦,各族人民携手向前……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sdrj.sdu.edu.cn/info/1002/38906.htm

上一条:土建学院党委书记刘斌《中国研究生》撰文: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下一条:土建学院在红世一足666814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荣获多项表彰!

关闭

Copyright © 2018-2020    版权所有:红世一足666814(中国)责任有限公司    [网站管理]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    邮编:250061    电话:0531-88392446    传真:0531-88392446    院长信箱:tjyzxx@sdu.edu.cn

网址:    E-mail:tjfdw@sdu.edu.cn    技术支持:奇赛信科